首先,由于在过去20年里,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预期中国的经济会不断地扩张,因此,几乎所有企业都会理性地、不断激进地扩张自己的产能。即使在经济增长下滑的时候,中国政府一次又一次地向全国和全世界证明自己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决心和能力。在这一大环境下,企业都会尽可能地筹措资本,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以期在今后的经济增长中获益。由于通过借贷和投资进行增长比通过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增长方式更加容易,因此很多中国企业逐渐形成了通过扩张产能,进行激烈的价格战以获取竞争优势的竞争战略和思路。
其次,由于过去过去十多年间中国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企业家逐渐形成了资产价格势必上涨的强烈预期。在此理性预期之下,企业经营者合乎逻辑的做法就是尽可能多地借入大量债务和扩张自己的资产和产能,以期待在下一轮资产泡沫过程中获利。很多开始时被认为是非常激进的投资举措,随着资产泡沫的快速扩张,事后都被认为是非常明智的,甚至是非常神圣的。这种成功地押宝经济扩张和资产价格升值的经历,导致很多企业家越来越有信心进行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固定资产投资和产能的扩张。
再者,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某些行业所提供的鼓励政策和担保,更是进一步支持了这种激进冒险的投资行为。反观过去几年国企规模增长之所以如此之快,背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有企业的整合。在国资委关于国企要做大做强的号召下,国有企业为了收购兼并其他企业,不被其他企业兼并,在短时间内对企业规模进行了大幅扩张。
国有企业自身激进的规模扩张给很多民营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也诱使民营企业同时积极地扩张规模。除此之外,民营企业也逐渐意识到,随着规模扩大,企业就更有可能获得政府的各种支持和救助。高调的公共形象和对当地财政的贡献以及为当地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成为民营企业在地方政府面前讨价还价最有力的资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及企业在资本市场和全国知名度的提升,某些企业会逐渐成为一个地区的名片。一旦这些企业发生任何问题,当地政府有较强的动机来推动和救助这些企业。2010年温州金融危机期间大企业得到关注和救助,普通中小企业自生自灭的情况,则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很多民营企业家扩大自身规模的动机。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的金融机构对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银行的放贷决定,往往可以决定一家企业的发展乃至命运。由于银行贷款流程对于企业的规模和抵押品的价值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而且偏向大型企业,因此一个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和能够接触到金融市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规模。为了能够获得银行贷款这一中国最廉价、体量最大的融资方式的支持,也从客观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民营企业强大的扩大企业规模和产能的动机。